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,是中國傳統文化之瑰寶。它以其歷史久遠,文獻瀚浩、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。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等文獻中都對這一藝術形式有所記載。2003年11月7日,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“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”。
古琴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。關于古琴的創制者有“昔伏羲作琴”、“神農作琴”、“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”之說。古琴藝術在中國音樂史、美學史、社會文化史、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廣泛影響,是中國古代精神文化在音樂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。古琴最初為五弦琴,后文王、武王各加一弦改為七弦,即現在的古琴(亦稱七弦琴)。古琴被列為"琴棋書畫“四藝之首,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此備器物和不由之徑。
自唐代創立古琴簡字譜以來,有3000多首琴曲流傳于后世。春秋時期,孔子酷愛彈琴,《詩》三百零五首,孔子必弦歌之。無論在杏壇講學,或是受困于陳蔡,孔子操琴弦歌之聲不絕;戰國時期的伯牙和子期“《高山》《流水》覓知音”的故事,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;魏晉時期的嵇康給予古琴“眾器之中,琴德最優”的至高評價,終以在刑場上彈奏《廣陵散》作為生命的絕唱。時至今日,古琴音樂依然作為中國音樂的靈魂與精髓,鑄刻在美國“旅行者”號太空飛船的鍍金唱片里,晝夜不息地回響在茫茫的太空之中,尋覓著宇宙間的“知音”。
中國歷代琴人有伏羲(公元前三四千年舊石器時代)、黃帝(公元前二三千年)、唐堯(公元前2200年左右)、虞舜(公元前2200年左右)、周文王(公元前十一世紀)、伯牙(約公元前600年前后)、孔子(公元前551年—公元前479年)、曾子(約公元前505年—公元前435年)、屈原(公元前340年--公元前278年)、司馬相如(約公元前179年--公元前117年)、王昭君(公元前52年-公元前19年)、諸葛亮(公元181年—公元234年)、阮籍(公元210年—公元263年)、嵇康(公元224年—公元262年),還有乾隆、雍正、宋徽宗,詩人王維、李白、白居易、蘇軾,等等。(司傳平)
|